热搜 | 临床又成高考“最热专业”,73%医生却后悔学医!医学专业为何深受欢迎?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去哪学?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大众讨论的新热点,医学院和医学专业是招录分数及讨论热度都较高的话题。
临床医学又成高考“最热专业”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临床医学报考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近4年来逐渐受到高考生的青睐。例如,2021年和2022年高考期间临床医学报考热度都是在第五名的位置上,2023年专业填报期间,临床医学突然成了一匹黑马,暴涨到第一名的位置,并且热度远远甩开了第二名,呈现断崖式的领先地位。到了今年,原以为临床医学热度会减弱,没想到报考热度依旧如初,仍然是高考生心中的香饽饽。
然而,与临床医学报考人气高涨相反的是,据一份对近3000名医生的调查显示,约73%的医生后悔学医。只有约19%的调查者是因为“自己喜欢,一直想学”而选择学医,更多的原因则是“父母亲戚推荐”。
在此之前一直都流传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相信许多人也跟我一样之前一直认为报医学系的人很少,现今也属实被震惊到了。
据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度的提高:在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神圣,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大家也在疫情中意识到医疗人员的紧缺,越来越多经历疫情的学生都立志要当医生。
第二,职业的稳定性以及待遇优厚: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间接导致了其薪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多数进入医院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稳定性。
第三,国家导向与社会配置:国家在疫情中也深刻意识到医学人才的紧缺,在政策上也相继出台对医学就业有利的政策。
每年学医人数已突破 100 万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19 年更是突破了 100 万。
202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传统类职业仍为未成年人首选职业,其中就包括医生(占比19.8%)。
医生职业在未成年人中选择比例从2020年的13.3%上升至2022年的19.8%,有显著提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0万,其中报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数为142万,占总报考人数的13.3%,而临床医学专业的报考人数为96万,占医学类专业的67.6%,占总报考人数的9%。可以说,临床医学专业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考生的首选。
优点1.专业性强,行业壁垒高
众所周知,医学的专业性强,有较强的就业优势,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又或是麻醉、口腔等,非本专业人员基本不可能进入这些行业。所以,学医可以收获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
从现实角度出发,学医、做医生,虽然不是一个高回报、高利润的职业,但收入相对稳定。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年资的增高,收入也会稳步提高,是典型的“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即使退休了,很多医生依然会被医院返聘,继续在临床上发光发热,所以基本不用考虑失业的问题。
3.就业前景广阔
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选择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医学编辑、医学翻译等多个领域的工作。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不断增长,这为医学类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4.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虽然理工科的知识,如航空、航天、物理等,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这些学科单纯靠个人,可能很难取得质的突破,需要众人聚沙成塔。而医学不同,医治好一个患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实打实地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成就感。如果在院外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立刻进行判断与抢救,挽救生命减少遗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其必要性所在。
缺点1.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医学专业因其特殊性,在本科阶段需要涉猎的专业内容较多,远超其他专业,同时每一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研究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有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外科手术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课程。在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还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急救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伦理学、中医学、精神病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临床流行病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同时,和其他专业4年制的学习期限不同,临床医学的起步年限便是5年。如果想要进一步深造或者想要入职一家不错的医院,还需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随着规范化培训的全国推行,医学生的培养年限实际上又间接增加了3年。所以,他们的学习年限为本科8年(5+3),硕士研究生11年(5+3+3)、博士研究生14年(5+3+3+3)。这也就意味着,一名18岁的少年从踏入医学院开始,到成为一名正式医生,已经变成了青年,乃至中青年。
你以为进入工作岗位就算学习结束了吗?并不会!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医生不断学习,所以成功当上医生的你仍需要面临“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的现状,可谓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2.工作时间长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 h以上,三级医院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1.05 h,二级医院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1.13 h。仅有不到25%的医生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 h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36 h,约20%的医生甚至连续工作48 h及以上。
3.工作强度大
除了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从医还得考虑晋升职称。职称的晋升与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目前临床医生的晋升途径,主要是通过科研论文、科研基金等来进行量化评审。而临床工作难以进行量化评审,因此很多医疗机构的职称晋升都有明确的科研和论文等评定规定,甚至有些医院明确规定“没有国家自然基金就不让申请高级职称”。这促使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看病诊疗工作之外还需要进行基础的研究工作,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工作强度。
4.医患关系紧张
临床医生有一件特别难应付,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叫做“医患纠纷”。
一方面,医生也是人,也会有解决不了的病症,或者在工作中犯错。希望普通大众不要过于神化医生,同时放大部分医生真的存在的医德问题,因为从事任何行业都一样,道德和行业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医生当过患者,但是患者大多数都没有当过医生,所以不能完全了解医生的行为,无法实际地换位思考。患者希望医生的服务态度要好,但又存在对医生的不信任的问题,尤其是对年轻医生的不信任,所以医患纠纷等问题一直是一个让无数医生头痛的问题。